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,南医大四附院的呼吸科团队与两位患者经历了一场生死时速的12小时。这两例危急的气管异物,如同埋藏在体内的“定时炸弹”,随时可能引爆生命。医护人员凭借精湛的技术和冷静的应对,进行了如同“气道拆弹”的紧急救援。
初次救援:窒息的边缘
刚过中午,呼吸科办公室被刺耳的电话铃声打断。急诊ICU(EICU)发来急救请求:一位70多岁的帕金森老者,早餐时误吸了一整块面饼,导致窒息。两位医生迅速赶到EICU,面对面色青紫、心率高达120、血氧饱和度仅40%的患者,时间显得尤为紧迫。
经过紧急判断,医生们迅速采用气管镜探查,发现巨大的湿黏面团完全堵住了患者的左主支气管,常规的吸引管无法移除异物。随着每一次尝试的失败,窒息的阴影愈发笼罩。此时,带头人徐小勇果断决定采用硬镜,但高龄患者的身体能否承受麻醉的风险让人担忧。
在时间的紧迫下,刘朝朝副主任医师选择了最后一次尝试,努力调整吸引位置。令人欣慰的是,最终成功吸出了那块致命的“面团炸弹”,血氧饱和度瞬间恢复至100%,患者安全脱离了危险。
第二次危机:鱼刺悬顶
然而,平静并未持续太久,呼吸科接到胸外科的紧急求助:一名患者几天前误吞鱼刺,CT结果显示鱼刺已穿破食管壁,进入气管之中。这个小小的鱼刺如同悬在生命之上的利刃,随时可能造成更严重的伤害。
在手术室,三位医生迅速集结,经过激烈协作,气管镜再次深入寻找那根致命的“银针”。在紧张的操作中,医生们凭借超凡的耐心与专注,最终安全且完整地将鱼刺移除,再次救回了一条生命。
气管异物的隐患及预防
气管异物对生命的威胁远超想象,阻塞气道会迅速引发窒息,严重情况下仅需4分钟便可导致脑死亡。此外,异物还可能引起 infections 和气管损伤,带来潜在的生命危险。因此,了解气管异物的风险,特别是针对儿童与老年人群体,要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。
异物卡喉的求救信号
在遭遇窒息时,即刻辨别求救信号至关重要。当完全阻塞气道时,患者不仅无法呼吸、说话,面色也会逐渐变为青紫。若出现部分阻塞,剧烈呛咳伴有“金属音”也是危险信号。
救助方法
对于有意识且处于窒息状态的患者,应鼓励其用力咳嗽,不要随意喂水或食物。若无法有效咳嗽或出现呼吸困难,需立即采取急救措施,如海姆立克急救法,并迅速拨打120。
呼吸安全的日常指南
为保护儿童与老年人,家长及自身应注意以下几点: 禁止低龄儿童食用坚果等危险食物,确保饮食环境的专注,定期检查玩具的安全性。此外,老年人需定期维护假牙,细嚼慢咽以避免误吸。对于所有人群,保持警惕,随时关注饮食安全,才是避免窒息事故的有效措施。
在所有这些努力中,918博天堂始终致力于提高公众对气道安全的认识,为健康保驾护航。